所有的人都是怀着赚大钱的目的进入股市的,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抱着进来大捞一把的心态,所以绝大多数刚进股市的人都是贪婪的。 正确的投资策略意味着每个人要想在市场上长期取得成功,就必须以长期稳定的利润为目标,不争一天胜出。 炒股似打仗,得到一套好的技术,就好像得到了一把利器。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着的,一个人的判断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,要永远记住,“赔小钱,赚大钱”的基本原则。 只要你在市场交易中赚取的利润远远大于止损时的亏损,那么你的某一笔具体的交易无论是赚还是赔都无所谓了。 
股票市场,或者说资本市场,不像普通的比赛,这里绝对是一个吃人不见骨头的市场,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。 理智,在这个市场中,显得格外珍贵。安静,可以让你始终保持冷静,理智观察,从容地处理问题。 炒股很简单:确定合适的目标,坚持努力走下去,你想不成功也不行。 人生总是在不断做选择,也总是在等待结果,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,总会有遇到挫折,平庸不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。 让你盈利的交易,最开始都是被套,炒股就是享受煎熬 林园说:每次让自己超高盈利的股票开始总是被套,无一例外!就像他在《林园炒股秘籍》里面分享的一样,炒股,就是在煎熬里面修行,你享受不了煎熬,就不要炒股了。 炒股就是享受煎熬 一句话,如梦初醒,之后我就开始调整自己的交易策略,开始淡化猜涨跌,预测市场。《林园炒股秘籍》这本书,毫不保留地分享了他的选股逻辑,特别是“垄断+成瘾+嘴巴”。 
这一套选股逻辑,我用了几年去践行,非常感谢林老师的观点,这些年,我始终只重仓消费白马股,特别是这本书分享的医药、白酒、食品…… 聪明人炒股很难盈利,因为他们只想让自己快乐,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,希望建仓就涨,不想经历底部的煎熬,甚至被套的煎熬。 很多人都知道林园一买就套,想等更便宜的筹码。最后几年后,这些公司都股价上来了,他们依旧还是一股没有,问林园,他会告诉你:我不知道! 炒股,就是一场修行。既然来了这个市场,就要做好当一辈子苦行僧的心理准备。 详解5日线+布林线的运用 当价格突破5日线,同时布林线突破中轨或运行在中轨的上方,建仓或持股; 当价格跌破5日线,同时布林线趋势向下,减持或做空。 当指标出现顶背离时,一定要记得及时止损。 
案例 前期突破中轨和5日线,且MACD形成金叉,确认做多。之后突破上轨持续拉升。 当出现跌破5日线的时候,记得及时离场。 该股的走势在运行在布林线的中轨下方,并且是大阴线向下阴跌,MACD形成金叉。 之后股价向上突破中轨线,随后并未突破上轨线,直接跌破5日线,这个时候注意止损。 
砸尾盘 尾盘下跌,也可以分为两点半开始下跌和临收盘下跌。 一般情况下,尾盘下跌有可能是主力利用尾市的突出去打压出货,也有可能是主力打压洗盘,不管哪种情况,投资者都不要急于参与,因为即便是主力在打压洗盘,第二个交易日往往还是低开。 
股价突然连续下跌。这种形态出现的股价连续上涨一段时间之后,是市场上风险变大的信号。 看到这个形态时,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股价走向。此后一个交易日,股价持续下跌。时投资者应该尽快将手中的股票离场。 柱状线抽脚 MACD柱状线在0轴下方,在股价下跌过程中,柱状线往往是发散向下,当下跌动能的绿柱达到最大,开始出现第二天柱子短于前一天之时,就是“抽脚”现象,说明市场下跌动力减弱。如下图: 
抽脚一般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是股价在多头市场中的抽脚,一种是空头市场。 多头市场由于其确定性强,抽脚更值得关注,同样成功率也较高,如上图。在多头市场中抽脚可以作为建仓,也可作为补仓机会,是风险小回报高的进场机会! 而在空头市场中,抽脚只能说明止跌,大家都知道,止跌和上涨完全是两个概念,止跌如果量能配合不好,不排除二次下探需求。 
穿头破脚 1)第二根K线的实体必须覆盖第一根K线的实体,但是不一定要吞没前者的上下影线。 2)第二根K线必须覆盖第一根K线实体 3)标准的穿头破脚两根K线的颜色正好相反。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,这一标准有例外的情况,条件是,第一根K线的实体必须非常小,小得几乎类似一根十字线或者就是一根十字线。 除了以上特征外,如果一个底部穿头破脚具有如下参考性条件,那么它引导一轮强势主升浪的概率将大大提高。 1)如果第一根K线的实体非常小,第二根K线的实体非常大,则说明所有趋势的驱动力正在急速衰退,而新趋势的潜在力量正在壮大。 2)如果第二根K线向前吞没的实体不止一个,则说明主升浪的上攻力极为强劲。 
对市场永怀敬畏之心,宁静致远,知足常乐。保持一颗平常心。 市场里的钱赚不完,再多的钱亏得完,见惯不惊,永远和自己竞争,市场永远是正确的,相信你看到的事实,时常告诫自己,什么事都可能发生。 想做一个成功的交易者,你就必须等待那致命一击,你在休息与等待中,捕捉那最有利的机会来临。 休息并不是停止思想,而是对过往交易阅历的梳理与升华,对交易缺点的自我批评与反省,是对成功模式的提炼和精粹。时光在流转,思想舞翩跹。 |